“為了保存一個人的生命,而背叛了千萬人的解放事業(yè),遭到千萬人的唾棄,那活著還有意思?”革命志士王若飛曾這樣說道。在位于貴州安順的王若飛故居陳列館里,瞻仰者紛至沓來。
王若飛,原名王運生,1896年10月生于貴州省安順縣(現(xiàn)安順市西秀區(qū))。1918年,王若飛赴日本東京明治大學學習,開始接觸馬列主義。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,其間與趙世炎、周恩來等在巴黎建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(chǎn)黨和中共旅歐支部。1923年,王若飛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。
1925年,王若飛回國。他曾任中共北方區(qū)委巡視員,負責籌建中共豫陜區(qū)委,后任中共豫陜區(qū)黨委書記,領導河南黨的建設和工農(nóng)運動。1926年王若飛到達上海,任中共中央秘書長。他還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組織和指揮工作。在武漢舉行的中國共產(chǎn)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,他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,會后擔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。1928年6月,他赴莫斯科參加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,任中共駐共產(chǎn)國際代表團成員,并在列寧學院學習。
1931年,王若飛回國,領導開辟陜甘寧綏一帶農(nóng)村革命根據(jù)地的工作。由于叛徒出賣,不幸在包頭被國民黨當局逮捕。在獄中,王若飛始終嚴守黨的秘密,繼續(xù)開展革命工作。1937年8月,在黨組織營救下,王若飛出獄回到延安,先后擔任中共陜甘寧邊區(qū)委員會宣傳部長、八路軍延安總部副參謀長、中共中央秘書長等職。毛澤東多次夸贊:“若飛是我們的理論家。”
1946年1月,他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(xié)商會議。會上,他按照黨中央要求,在改組政府和國民大會等重大問題上,團結各民主黨派,同國民黨獨裁政策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。4月8日,王若飛與秦邦憲、葉挺等13人乘飛機回延安,準備向中共中央請示匯報。因天氣惡劣,飛機在山西興縣黑茶山撞山墜毀,同機13人全部遇難,王若飛時年50歲。毛澤東為“四八”烈士題詞:“為人民而死,雖死猶榮”。
中共安順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唐佐英說,今天,安順黨員群眾仍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學習王若飛追求真理、不忘初心的堅定信仰,學習他無私無畏、赤膽忠誠的黨性修養(yǎng)。